培训资讯
“走新”又“走心”: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的育人实践与创新
在巍巍太行东麓、粼粼滹沱河畔,西柏坡——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,不仅承载着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壮丽史诗,更日益成为新时代淬炼理想信念、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。近年来,西柏坡的红色教育培训事业紧扣时代脉搏,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深化,以其“走新”又“走心”的实践,生动诠释了红色资源育人的改革与创新之路。

一、 根植沃土,传承“走心”的信仰力量
红色教育的核心在于触动灵魂、坚定信念,其成效关键在“走心”。西柏坡培训始终将“心”的洗礼置于首位。
深挖精神内涵,强化情感共鸣。 培训并非简单呈现历史事件,而是深入解读“两个务必”的深邃思想、“赶考”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、敢于胜利的崇高品格。通过专家精讲、史料研读,引导学员与历史对话,深刻感悟西柏坡精神的实质,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党的认同、对事业的忠诚。
创新叙事方式,引发深层共情。 改变单向灌输,运用情景教学、故事会等形式,让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简朴、中央军委作战室的运筹、领袖旧居的艰苦等“静默”的文物史料“开口说话”。学员在聆听“一盏煤油灯”“一部电话机”背后的故事中,感受革命先辈的忧患意识与为民情怀,实现情感的深度沉浸与思想的强烈共鸣。
强化仪式教育,升华价值认同。 组织向五大书记铜像敬献花篮、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等庄严仪式。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环节,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氛围,促使学员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自我反思、党性分析,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坚定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。

二、 守正创新,探索“走新”的实践路径
为使红色教育永葆生机活力,西柏坡培训大胆探索,以“走新”驱动效能提升。
科技赋能,打造沉浸式体验。 积极运用AR/VR、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,复原历史场景,让学员“穿越”到战火纷飞的年代,直观感受决策瞬间的惊心动魄。开发线上虚拟展馆、数字化课程,打破时空限制,拓展培训覆盖面,使红色资源活起来、动起来。
模式多元,构建立体化教学。 摒弃“课堂听讲+现场参观”的单一模式,构建起集专题讲授、现场体验、情景模拟、社会实践、研讨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体系。开展“重走赶考路”体验教学、组织“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使命”主题研讨、进行乡村振兴实地调研等,让学员在知行合一中深化认识,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思想。
联动整合,构建协同育人格局。 加强与高校、党校、干部学院的合作,开发系列精品课程,共建实践教学基地。推动红色教育与党员干部教育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、国民素养教育深度融合,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各类群体的学习工作日常,形成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机制。
三、 “走新”与“走心”的辩证统一,深化育人实效
“走新”是方法路径的创新,“走心”是价值目标的坚守。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的成功实践表明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“走新”服务于“走心”。 所有形式、技术、模式的创新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触及灵魂、启迪思想、坚定信仰。没有“走心”这个内核,“走新”就会流于形式,失去教育的根本意义。
“走心”依托于“走新”。 在信息时代,固守陈旧方式难以吸引和打动新一代受教育者。只有不断创新载体和话语体系,让红色历史可亲可感,让革命精神可知可触,才能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。
结语
西柏坡的红色教育培训,正以其“走新”的锐气与“走心”的深度,书写着红色资源育人的崭新篇章。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时代的强音。在这片精神的高地上,新时代的“赶考”者正通过一次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,汲取着永不枯竭的奋进力量。展望未来,继续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改革创新,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,让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(作者:陈老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