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课堂
以历史主动精神锻造核工业先锋力量——西柏坡党性教育实践启示录

在"两个一百年"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,核工业系统党员干部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,沿着革命圣地(西柏坡)、改革前沿(正定)、抗战遗址(冉庄)、创新高地(雄安)、生态样板(白洋淀)的立体教学路线,开展《新形势下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》专题研修,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党性锤炼,正是将"赶考"精神转化为核工业强国建设实践的关键赋能。
一、西柏坡精神: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源头活水
在西柏坡党员教育现场教学中,透过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的煤油灯、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木长凳,参训党员深刻体悟到"两个务必"的永恒价值。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沉浸式教学表明:当年党中央靠"支部建在连上"凝聚革命力量,今天核工业战线更要发挥"一个支部一座堡垒"的组织优势。核燃料循环企业党支部借鉴西柏坡时期"民主集中制"经验,创建"党员技术攻坚哨所",在铀浓缩技术突破中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升37%。
二、多维教学场景:激发党员内生动能的实践课堂
培训创新采用"历史对照现实"的教学设计:在冉庄地道战遗址感悟群众智慧,对应建立"党员创新工作室"群众参与机制;在正定塔元庄村学习"半城郊型"发展模式,启发核设施周边区域协同发展;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的前瞻视野,助推核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。这种场景化教育使西柏坡党员教育成效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法,核电运行部据此建立"党员责任区积分制",大修工期缩短15%。
三、精神力量转化:核工业强国的三大能力支撑
1.政治引领力:传承西柏坡"善于破坏旧世界、善于建设新世界"的担当,开展"党建+重大专项"行动,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,提前完成临界试验
2.组织战斗力:发扬"最后一碗米送军粮"的奉献精神,中核集团"华龙一号"项目组建23支党员突击队,攻克177项关键技术
3.群众动员力:借鉴白洋淀雁翎队军民融合经验,建立"党员技术宣讲团",成功化解某核设施选址过程中的群众疑虑
从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带回的不仅是历史回声,更是面向未来的方法论。当"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"的告诫与核工业"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"精神产生共振,基层党支部就能真正成为熔铸初心的炼钢炉、攻坚克难的桥头堡。正如参训学员所言:"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,是找到了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密码——用西柏坡的灯火,照亮核工业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。"
(作者: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杜老师)